蜂蜜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蜂蜜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古代立春为农历中的阳历年之始亦作生肖之始

发布时间:2020-12-29 10:51:25 阅读: 来源:蜂蜜厂家

古代立春为农历中的阳历年之始:亦作生肖之始

在中国的阴阳历中,正月初一是“阴历”的一年之始,那么“阳历”的一年之始是哪一天呢?是立春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,时间一般在公历2月3-5日,今年立春交节时刻是2月4日17时46分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°。从黄道上划分,立春恰好在冬至与春分之间,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中国古代一直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,从立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,都被称为春天。

中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:“一候东风解冻,二候蛰虫始振,三候鱼陟负冰”。即是说立春开始东风送暖,大地解冻,五天后,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,再过五天,河里的冰开始融化,鱼到水面上游动,水面上还有没化的碎冰片,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。

立春是农历中的阳历一年之始,这在古代是特别讲究的,下风水占卜、属相算命、推八字等活动,很多情况下都把立春作为一年起始,有时候生肖的计算也从立春开始。

唐代诗人元稹写过完整而生动的《咏廿四气诗》,第一篇《立春正月节》是这样写的:

春冬移律吕,天地换星霜。冰泮游鱼跃,和风待柳芳。早梅迎雨水,残雪怯朝阳。万物含新意,同欢圣日长。

“律吕”,古人的观念是音律与节令有关;“星霜”,星辰一年一周转,霜每年遇寒而降,所以诗文中常用“星霜”指“年岁”。全诗把春天来临的冰开鱼跃,风暖柳树冒芽,以及雨来雪化、万物蓬勃等景象都写得十分生动。

古人还从立春开始,把二十四节气的第1、3、5……单数位置节气如立春、惊蛰、清明等叫“节气”,把2、4、6……双数位置节气如雨水、春分、谷雨等叫“中气”,并把“中气”与月份严格对应,即有“雨水”的月一定是正月,有“春分”的月一定是二月等等。上面诗题“立春正月节”即指立春是正月的“节气”。

不过立春这个“阳历新年”并不像公历的元旦那样总在春节前,它是在春节前后“徘徊”的,有时出现在春节前的腊月,有时又跑到春节后的某一天,因为立春是“节气”,不是正月的代表(雨水才是),所以跑到腊月去也没关系。

有一首无名氏所作的诗这样写道:

年年春打六九头,烟火爆竹放未休。五彩旌旗喧锣鼓,围看府尹鞭春牛。

什么是“鞭春牛”呢?原来,这是中国立春风俗中,影响最大、流行最广的一种活动。鞭春牛活动起源于先秦,因为春天降临,农民准备翻土犁田了,用鞭打春牛仪式表示猫冬的结束、春耕的开始。到了周代,迎春鞭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。不过被鞭打的春牛都不是真牛,而是用泥土塑出和真牛一般大小的土牛。到了唐宋时代,这套仪式更演变成全国上下同时举行的活动,到了立春这天,皇帝率领百官在京都先农坛前迎春鞭牛,同一时刻,各级地方长官和随员则带领百姓在当地的东城郊迎春鞭牛。

鞭春牛的场面是很热闹的,先由皇帝或地方首席长官抽第一鞭,然后按官职大小,依次抽打,终于将这头土牛打得稀巴烂,最后围观者一拥而上,争抢碎土,据说把土扔进自己田里,可以保证丰收。另外,也有用硬纸扎成的春牛,预先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,纸牛被打破后,五谷流出,被人们争抢,也是丰收的吉兆。

农历中的“阳历”——二十四节气

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特有的一种划分法,是不折不扣的“中华遗产”。

历法都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。阳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(称“回归年”,长约365又1/4天)定为一年;阴历则把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。而农历呢,又复杂一些,民间常常把农历叫“阴历”,实际上,虽然农历一直严格使用阴历月(反映月亮盈亏的“朔望月”),但它不是阴历。真正的阴历,如伊斯兰教的回历,以12个阴历月为一年,一个月平均为29.5天,12个月为355天左右,比真正阳历的一年少约10天。如果我们的农历也这样,每年春节就会比前一年提前10-11天,这样逐年提前,积上16年,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。

为了避免这种现象,中国的农历每3年左右就需要插入一个闰月,以保持与阳历年的大致同步,正因为不断插入闰月,所以中国的农历就成了“阴阳历”——既使用阴历月规定一年12个月、又用插入闰月以保证农历年平均日数与阳历年的相等。

读者稍稍细想,就会领悟到中国农历年长的有趣现象:正常年(平年)日数比阳历年日数少,为355天左右,但有闰月的年为13个月,就会长到384天左右。可是,反映四季的回归年可不会这样伸缩,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以365又1/4天为周期的,所以农历的月份不可能年年与季节的变化完全同步吻合。比如,北京地区是每年农历十月份播种冬小麦,假如去年是十月上旬播种,今年就十月中旬播种才合适,明年再推到十月下旬,后年加了闰月,又回到十月上旬播种。

显然,这样的历法指导农事活动是非常不便的,必须发展出一套完全反映阳历年的划分方法,与阴历月并行,让每年的季节、气候、农事与这种划分的关系固定下来,历法才实用,于是“节气”就应运而生了。

阳历反映的是太阳在星空中的运行(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转,但我们在地球上看,是太阳一年在星空中绕地球一周)。太阳运行到最偏南时,昼最短,夜最长,中午我们看到的太阳高度角也最低,这一天叫“冬至”;太阳运行到最偏北时,昼最长,夜最短,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最高,叫“夏至”;而“春分”、“秋分”,太阳恰经过赤道,昼夜平分。如果想表现一年四季变化的过程,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当然就是4个最佳的“节点”,但光有这4个点是远远不够的,农事活动如播种、插秧、中耕、收获等需要固定在每年更精确的时间段,前后不能差十天半月,所以这4个节点还要向下细分,于是每季节再平均分成6段,全年为24段,一段为15天左右,这样最适用,这24段就成为“二十四节气”,沿用到今天。

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,名字是:

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
明代以前,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很简单,把365又1/4天除以24,得15又7/32天,测好冬至这一天的交节时刻,从这一刻算起,按顺序排下去就可以了。明清以后的划分比较复杂,是把太阳在星空走过的路线——黄道长度均分成24份,太阳走过一个节点即交一个节气,每节气的时间长度并不完全一样。

有了二十四节气,北京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就可以确定了:在“立冬”前后,不必管它是在农历十月上旬还是下旬了。

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,推翻了帝制,历法改用公历,公历是纯阳历,从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结下了不解之缘,民间还出现了记忆节气名称和时间的顺口溜:
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

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温州男科医院_附睾炎应该怎样预防治疗

天使儿童医院_四岁儿童说话不清楚怎么回事

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得了白癜风到底能不能献血呢?

哈尔滨偏头痛医院哪里好_哈尔滨偏头痛治疗